仿生技术在防污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日期:2022-01-19     浏览:179    
核心提示:仿生技术在防污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段东霞1,2,蔺存国1,2,陈光章1,2(1.海洋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01
仿生技术在防污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 段东霞1,2,蔺存国1,2,陈光章1,2
(1.海洋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01;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所青岛分部,山东青岛 266001)

0 前言
生物污损(biofouling)是指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生长并造成危害的现象。依据污损生物的种类不同又可将生物污损具体分为微生物污损(microfouling)和大型生物污损(macrofouling)。微生物污损主要指细菌等微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并形成生物膜(biofi lm)的现象。对于海洋工程材料,生物污损不仅涉及细菌等的附着,同时也包含藤壶、牡蛎等大型海洋生物的附着,后者称为大型生物污损。
生物污损会增加船舶动力消耗、降低航行速度、促进材料腐蚀,影响舰船的机动性和战斗性能的发挥,因而控制生物污损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都非常重要。传统的防污涂料主要是在舰船和海洋工程材料表面涂敷有机锡和氧化亚铜防污涂料,但随着《控制船舶有害防污体系公约》(AFS公约)与《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公约)的推行,有机锡防污涂料已经全面退出了防污涂料市场,而氧化亚铜防污涂料对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某些地区该种涂料的应用已受到限制。因而,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环保高效防污涂料来替代有机锡防污涂料,以满足海洋工程材料和船舶的防污需求。不同于传统防污材料,环保型防污材料主要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寻找环境友好的高效生物防污剂达到抑制污损生物附着、减少污损危害的目的。本文就近年来仿生防污技术的研究方向及新进展进行探讨。

1 结构仿生防污材料
多种大型海洋生物例如鲨鱼、鲸鱼等常年处于海洋环境中,但却较少受到污损生物的侵扰,其防污机理与这些生物的表皮结构、体表分泌物、表皮更新等密不可分。目前对这些生物的仿生防污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仿生表面。通过对海洋生物体表结构进行抽象、简化,仿形加工出各种人工表面几何结构,研究材料表面结构与生物附着之间的关系。英国伯明翰大学的Callow研究小组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布鲁南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加工了多种几何尺寸不同的多种图案,并探讨了结构对浒苔(Entermorpha linza)孢子附着行为的影响(图1)。研究结果表明,孢子对在基底材料表面的附着位置有选择性,相对于突起部位,孢子容易附着于凹陷区域,在柱状结构表面,孢子易围绕柱状体附着。孢子的附着数量与表面图案的种类、几何尺寸有关[1]。Callow等利用表面工程粗糙度(Engineered roughnessindex,ERI)的概念对几何图案进行了数值转化,即:

式中,r——粗糙度因子,r=实际表面积/投影面积,实际表面积包括顶部、侧壁和凹下部位面积;
df——自由度;
φS——突起面积占投影面积的比值。
研究表明,孢子的附着与ERI之间呈线性递减关系,即附着孢子个数N=796-63.5×ERI[2]。随着研究的深入,ERI的计算公式被进一步修正为:

式中,n为基底材料表面上加工图案的种类数。孢子在结构表面的附着个数(S)与对照表面(SSm)比值的对数与ERI之间呈线性关系,即

孢子在多种结构表面的附着情况,经数值回归后,回归系数由0.69提高至0.88,James等用梯度力解释了微结构对孢子附着的影响[4]。PDMS表面微结构的扫描电镜图片见图1。

另外,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尺度的结构对海洋污损生物附着性能的影响并不相同,且任何单一的结构都不能同时对多种污损生物发挥有效的防附着目的,因而结构仿生防污将来必然走向多尺度、复合结构方向发展。
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多种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微纳米结构的方法,例如激光刻蚀法、分子自组装法、微相分离法等。激光刻蚀法目前主要用于结构材料的小规模加工,用于探讨微结构与生物附着之间的关系,而分子自组装和微相分离技术则为微结构的大规模加工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国外,立邦公司则利用微相分离技术以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树脂为材料,制备了直径为10~20 nm的粒状突起结构,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污效果;国内,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利用分子的自组装技术探讨了多种几何尺度和粗糙度结构的产生条件并系统研究了这些结构与硅藻附着之间的关系。近年来PDMS基聚氨酯嵌段共聚物涂层微相分离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整软硬段的组分、结构特性、合成工艺等获得了可控的具有纳米级尺度的微相分离结构。

2 两性离子聚合物防污材料
早在1970年后期,Zwaal等的研究发现红血球细胞外层因为带有较高比例的两性离子磷胆碱(phosphorycholine,PC)而不易发生血液凝结,受此启发,人们开始研究两性离子高聚物的抗附着性能。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DPPC、MPC(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酸胆碱)等PC类两性离子高分子聚合物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材料都能够有效抑制血液蛋白及血小板等在材料表面的附着。1990年后,表面涂布有MPC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的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传感器、隐形眼镜、输尿导管等医学材料上。此后学者们又建立了利用表面接枝法将两性离子分子与基材共价结合,形成一个稳定而不分层的表面。但由于MPC单体在合成上的难度较高,因而近年来,两性离子聚合物的研究已经转向了合成价格较为低廉的CB及SB类两性离子聚合物上,目前研究多的是聚磺酸甜菜碱(polySBMA)和聚羧基甜菜碱(polyCBMA)。Chang等的研究结果表明polySBMA及polyCBMA能够显著降低血液蛋白质和细胞的吸附[5]。
海洋污损生物细菌、硅藻及大型藻类如石莼等都是通过向体外分泌蛋白或多糖蛋白类的胞外多聚物以达到附着目的,而贻贝、藤壶等则主要是利用蛋白类胶黏剂附着在材料表面。鉴于微型污损生物和血液细胞有相似的附着机理,大型污损生物藤壶、贻贝等主要是通过蛋白样胶黏剂达到附着目的,因而学者们认为两性离子聚合物具有一定的防污前景,并开始了两性离子聚合物在海洋防污领域方面的研究。美国华盛顿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Jiang等利用原位自由基聚合法将SBMA接枝到玻璃表面,研究结果表明Poly SBMA能够显著降低硅藻和大型植物孢子的附着[6](见图2)。国内,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将SBMA组装在有机硅表面,获得了抗蛋白和硅藻附着的防污材料。目前,有3种模型用于解释两性离子的抗附着行为。早的是Mackor提出的Mackor模型,该模型认为两性离子高聚物通过自身的物理屏障作用阻隔了细胞/蛋白等与材料的接触,发挥抗附着作用;Johnhe和Andrade则提出立体排斥模型,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高分子链长以及接枝密度对材料抗附着行为的影响;另外,两性分子的水合作用也用于解释其抗附着行为。目前,该种材料的研究重点是两性离子在海洋环境中的稳定性研究。

3 两亲性防污材料
除氧化亚铜防污涂料外,低表面能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也是目前在船体表面广泛应用的防污涂料,但在该材料应用过程中发现,低表面能材料对大型植物石莼的附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硅藻等的附着没有效果。因而,近年来,一种基于“模糊”表面概念的两亲性防污涂层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两亲性材料是指一种材料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Guidipati等发现该种材料的防污基础是基材表面的两亲性特征可以降低蛋白质在材料表面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熵变值,从而降低污损生物附着的可能性。Guidipati利用超支化含氟聚合物和线性聚乙二醇(PEG)制备了双亲性材料,相比PDMS,该材料对石莼孢子具有更好的防附着性能[7]。由疏水性聚异丁烯和亲水性甲基丙烯酸制备的双亲性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蛋白和抗细胞附着性能。Freij-Larsson利用苯乙烯和PEG共混制备的双亲性材料能够显著降低血液蛋白的附着。Kim等利用聚苯乙烯和聚亚胺酯合成了一系列两亲性微相分离结构,它们能够明显抑制血小板的附着。Sitaraman Krishnan等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物制备了含两亲性侧链的梳妆嵌段共聚物,其表面对石莼和硅藻的附着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8]。国内中科院化学所的江雷等开展了双亲性防污材料的研究。

4 微生物在防污中的应用
随着海洋生物防污机理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大型海洋动植物所以能够进行防污是由于与其共生的海洋细菌具有防污作用。目前已从海生物表面分离到多种具有防污功能的细菌,这些海洋细菌可以显著抑制藻类孢子的附着、萌发,对藤壶、海鞘、盘管虫幼虫等的附着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已发现的具有防污能力的海洋细菌主要有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希瓦氏菌(Shewanellasp.)等[9-13]。另外还有学者对细菌发酵产物酶制剂的防污功能进行了研究,在所研究的多种酶制剂中,丝氨酸蛋白酶在防止绿藻孢子和藤壶幼虫附着方面具有佳效果。Nick Aldred利用原子里显微镜研究了丝氨酸蛋白酶Alcalase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胶质的分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蛋白酶作用600~1 400 s后,胶质的黏附力从340 pN降至150 pN,随后附着力直线降至0,26 min后藤壶幼虫分泌的胶质就可被完全分解,但该酶对已经固化的藤壶胶质没有分解作用,研究还发现蛋白酶对藤壶幼虫本身的活动不产生影响[14-15]。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是酶制剂和防污微生物在涂料中的应用技术及生物活性的保持。Tasso M等已成功将丝氨酸蛋白酶Subtilisin A接枝到马来酸酐树脂上并形成了涂料,试验结果显示酶经处理后防污效果显著提高[16]。Wang等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将具有防污功能的微生物固定在涂层表面,实海挂板试验表明该涂层具有良好的防污效果。丹麦的Biolocus公司已开发出多种应用于海洋防污的酶制剂,并与JOTUN公司合作生产了酶涂料,该种涂料已在快艇上推广应用(图3a)。GENECORE公司和HEMPEL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己糖酶和过氧化氢酶联合生产过氧化氢进行防污的防污涂料,该涂料对污损生物,尤其是被囊类生物及藤壶等的附着有显著抑制效果(图3b)。国内香港科技大学、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在防污细菌的筛选、培养工艺的建立及微生物防污活性物质的筛选上做了大量工作。


5 结语
防污涂料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无锡的新阶段,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危害生态环境的有毒防污涂料终将被全面淘汰,未来的防污涂料必将是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众多生物的自身防污作用机制为新型环保防污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各国学者和科研单位通过从结构、物理、化学等不同方向和角度展开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设计开发新型防污材料,虽然这些防污技术大部分还都局限于实验室或小规模实海试验阶段,但它们为环境友好型防污材料的开发和研制提供了源动力,极大地推进了环保型防污材料的发展。
 









打赏
广告位
 

相关有机锡应用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761290006

微信咨询

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