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聚脲标准编制的意义
虽然近年来聚脲原料、设备的研发生产和喷涂工程的开发应用,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聚脲市场依然混乱,特别是喷涂聚脲的工程质量事故比较普遍。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材料品质问题,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施工问题。无论是原料、还是施工,只要终影响到了聚脲涂层的质量,其结果都是相同的:既损害了用户利益和材料及施工单位的自身利益,也同时影响到了聚脲这一新型产业自身的发展。鉴于此,根据目前国内聚脲市场现状,出台相关的材料标准和施工技术规范来加以约束是众望所归。不论是作为一个国家标准或者只是作为一个行业的聚脲技术规范,我们认为均要以发展的眼光,参比标准及先进的施工技术,适当兼顾国情,经济合理、安全可行、指标与检测相配套,起点应高一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文就“喷涂聚脲防水涂料”国标草案中的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作为聚脲标准编制的参考和引起对相关一些问题的重视。
2 《喷涂聚脲防水涂料》国标草案中的一些问题
2.1 性能标准偏低
材料的国家标准可视为市场准入的门槛,需要体现材料性能指标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应鼓励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发展,绝不能因商业关系而给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放行。
我们注意到聚脲国标草案中制订的部分标准太低,如断裂伸长率等重要指标几乎与聚氨酯没有什么区别:JC—500—92 标准中聚氨酯防水涂料合格品的断裂伸长率为350%,草案中Ⅰ型聚脲防水涂料则为300%。热处理、碱处理后的保持率则与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指标差不多,没有体现出聚脲的优良特性。
2.2 定义不当、概念模糊
2.2.1 聚脲甲组分的定义
对喷涂聚脲这样的新材料,概念不能模糊和混淆,例如,甲组分就是异氰酸酯的预聚体。获得聚脲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甲组分必须是具有较高聚合度的异氰酸酯的预聚体,以获得相对分子质量足够大的聚脲、成脲的反应活性、喷涂聚脲无污染的环保性等。如要定义更准确,则应进一步明确其中异氰酸酯单体的含量不能高于某一指标,以保证聚脲的纯度。事实上,异氰酸酯的单体、衍生物、半预聚体都不具备上述条件,因此对喷涂聚脲甲组分的定义不妥。
2.2.2 半聚脲乙组分的定义
“喷涂改性聚脲”这个命名有些偷换概念,习惯上对某种材料的改性产品应指通过改性,材料的某些性能有所提高。实际上,端羟基树脂即为具伯羟基的树脂,与仲羟基、叔羟基树脂的不同仅在于端羟基与异氰酸酯的反应速度要快得多(是仲羟基的约3 倍以上,是叔羟基的数百倍)。但端羟基树脂与异氰酸酯只能生成聚氨酯不能生成聚脲,因此对半聚脲乙组分的定义也不妥。
2.3 部分性能指标项缺失
性能表似应增加以下指标:粘度(这是影响质量的极重要指标,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时)、色泽、耐盐雾性、比重、阻燃性等。
2.4 部分检测方法缺乏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凝胶时间测定中“手工快速搅拌”不妥,有机物的聚合反应与搅拌速度关系密切,“手工快速”没有量化的可比性,也不科学,对聚脲这种几秒内即可快速反应成膜的涂料产品,更需要机械式搅拌才能相对顺利地完成。建议用机械搅拌,并规定搅拌转速、时间,以此保证测试条件的一致性。
2.5 主要原料的质量指标不明确
建议对生产喷涂聚脲甲、乙组分的主要原材料加以质量指标规定,例如做异氰酸酯预聚体的多元醇的含水量、异氰酸酯当量,做乙组分端氨基聚醚等原料的多元醇聚合物的羟值、官能度、含水量等质量指标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这些源头指标不明确、不保证,就不可能保证甲、乙组分的产品品质。
2.6 产品的名称、标记过于简单
产品名称中应包括甲、乙组分的主要原材料代号,即相当于涂料中主要成膜物质的代号,以方便用户选择或鉴别,也可以更有效地避免一些产品性能指标的欺骗性,因为各厂家生产聚脲甲、乙组分的原料不同,生产出来的喷涂聚脲的甲、乙组分品类很多,性能差别明显,但短期内又无法从外观上简单地加以鉴别。
2.7 出厂产品应标明喷涂工艺参数
标准有必要规定生产厂家要按其不同聚脲产品的甲、乙组分,提供相应的喷涂工艺参数(类似产品使用说明),因为聚脲的喷涂工艺与聚脲原料产品的不同特性密切相关,例如纯聚脲与半聚脲喷涂施工的加热温度就有很大区别。
3 对“喷涂聚脲防水涂料”国家标准草案的几点建议
(1)“喷涂聚脲防水涂料”国标中应对原料质量指标作相应具体的规定,而不是简单地用“原材料需符合某某材料标准”这样比较笼统的词句,因为“材料标准”本身还尚未制定,其自身尚有较多缺陷,许多数据指标还有待更多试验数据的论证,而这些却是保证聚脲工程施工技术可靠性及工程质量的必要前提。
(2) 对于像聚脲这样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我们建议应进行必要的市场实地调查,重视工程案例的经验积累,尤其是事故案例,并加以认真地研究、分析与比较,以求相关原料的技术标准、理化性能指标、配套施工设备及环境条件的制定更为科学、可靠、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