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稀释丙烯酸酯分散体及其双组分涂料的制备研究

   日期:2022-03-10     浏览:185    
核心提示:引言环境友好型涂料,特别是水性涂料成为当今涂料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水性丙烯酸树脂涂料的研制和应用始于20 世纪50 年
引言
环境友好型涂料,特别是水性涂料成为当今涂料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水性丙烯酸树脂涂料的研制和应用始于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初得到了迅速发展。水性丙烯酸树脂是一种优良的水性涂料用树脂,它具有防腐蚀、耐光、耐候性优,成膜性好,保色性优,容易配成施工性良好的涂料和胶黏剂,使用安全等优点,而且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该类聚合物已成为涂料和胶黏剂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2-4]。目前研究多的水性丙烯酸树脂通常是采用单体在水中乳化聚合,即乳液聚合。但乳液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成膜助剂等相对分子质量低的助剂以及少量残留单体或多或少对涂膜的光泽、耐水性和耐化学药品性等有不利的影响[5]。因此一般丙烯酸酯乳胶漆在许多性能方面无法和传统溶剂型丙烯酸涂料相媲美。本试验结合传统的溶液聚合和现有的水性化技术,通过对丙烯酸酯功能单体的调整设计,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和相反转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良好外观和性能的水稀释丙烯酸酯树脂分散体。特别是外加聚碳化二亚胺类固化剂对该分散体进行交联固化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漆膜的各项性能,国内外均有相关文献报道[6-8]。另外本试验讨论了影响分散体性能的各种因素,对双组分固化机理和条件进行了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涂料制备方法。另外本试验采用FT-IR、DSC 等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原料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2-乙基己酯(EHA),均为国产,工业级;偶氮二异丁腈(AIBN),工业级,精制后使用;无水乙醇、异丙醇均为分析纯;β-巯基乙醇(ME),工业级;聚碳化二亚胺类固化剂(PCDI),40%固含量,上海尤恩化工有限公司;三乙胺(TEA),分析纯,配成50%水溶液使用。
2.2 制备方法
2.2.1 水稀释丙烯酸酯树脂分散体的制备
采用半连续滴加工艺,在带有回流冷凝管、搅拌装置、温控系统以及滴液漏斗的反应器中,加入适量按1 ∶ 1 配制的乙醇、异丙醇的混合溶剂。升温至溶剂缓慢回流后,将全部单体、部分引发剂、链转移剂混合液的10% ~ 20%加入反应器中,保温0.5 h。均匀滴加剩余单体混合液,3 ~ 4 h 内滴加完毕,保温1 h 后补加10% ~ 20%引发剂(相对于已加引发剂),同时适当提高聚合温度4 ~ 5 ℃,继续保温2 ~ 3 h,然后取样分析,至单体转化率达到98%以上时停止反应,降温至65 ℃,加TEA 水溶液中和至pH 为8 左右,在高速搅拌下,加水转相分散至合适黏度,充分搅拌后出料即得到产物。
2.2.2 自干型双组分涂料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的水稀释丙烯酸酯树脂分散体加入适当配比的PCDI 固化剂和其它助剂,搅拌均匀后用滤布过滤即得到自干型双组分涂料。
2.3 产品性能测试与表征
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Perkin-Elmer spectrum-2000)进行结构分析,测定范围为500 ~ 4 000 cm-1。
黏度:采用SNB-1 数字式黏度计测定,选用4# 转子,测定温度为25 ℃。
固含量:按GB/T 2793—1995 进行测试。
吸水率测试:将涂料涂覆在干净的玻璃板上,在80 ℃烘箱中烘24 h 后称量,再将涂膜置于去离子水中浸泡24 h,取出,用脱脂棉吸干表面水分后称量,计算浸水后涂膜质量增加的百分数。
摆杆硬度测试:将涂料利用湿膜制备器均匀地涂在干净的玻璃板上,在60 ℃烘24 h 后用摆杆硬度计测量相对硬度,每个样品测量3 次,取其平均值。
耐冲击性测试:按GB/T 1732—1993 进行。
耐水性测试:按GB/T 1733—1993 进行。
附着力测试:按GB/T 9286—1998 进行。
耐乙醇性测试:将50%的乙醇溶液滴几滴在涂膜上,用玻璃皿盖住,在指定时间观察涂膜变化情况。
耐湿热性测试:将样板在60 ℃恒温水槽中浸泡24 h 后,取出观察涂膜变化情况。
Tg 测试:采用PE 公司的Diamond DSC 型差示扫描量热仪进行测定,温度范围为-30 ~ 100 ℃,升温速率为10 ℃/min。

3 结果与讨论
3.1 各因素对水稀释丙烯酸酯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3.1.1 引发剂的用量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选用AIBN 作为引发剂,引发剂用量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见图1。

从图1 可以看出,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单体转化率逐渐提高,当用量大于1.5%以后,转化率上升变缓,但是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变小,涂膜的吸水率上升较快,使得耐水性变差。综合成本和性能考虑,引发剂用量定为1.5%。
3.1.2 溶剂及ME 用量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为了筛选佳条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知,随着溶剂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稳定性上升,凝胶率下降,转化率先升高后略有下降。这是由于随着溶剂量的增加,单体和引发剂浓度均下降,“笼蔽效应”加强,所以单体的转化率也会有所下降。但也不是溶剂量越少越好,溶剂太少,体系黏度变大,聚合反应释放热量内积,加剧自动加速效应,凝胶率上升,而且造成单体被包埋于聚合物中使得转化率降低。故溶剂与单体质量比定为0.3 ∶ 1.0 较好。链转移剂ME 的加入除了调节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外,还在聚合链段上引入了羟基,对聚合物的水分散提供一定的帮助,但用量较大时,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小,且链转移形成的小分子产物对涂膜的耐水性有较大的影响,故采用0.4%较佳。
3.1.3 亲水单体MAA 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含MAA 等亲水单体并中和成盐是实现丙烯酸树脂水分散的主要条件。一般MAA 用量越多,丙烯酸树脂越容易被水稀释分散,但MAA 量太多又会导致涂膜耐水性、耐碱性下降,故MAA 的用量必须在满足良好的水稀释性的前提下加以控制。MAA 用量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随着MAA 含量的增加,分散体的外观逐渐变透明,但凝胶率上升,同时耐水性下降,分散体的贮存稳定性则呈现先变好、后变差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羧基含量较低时,聚合反应过程中各极性链段之间的氢键作用较弱,凝胶率较低,但在水稀释转相的过程中,体系更容易形成相对不溶胀聚集体,这样整个聚合物体系表现出相对较差的水稀释性,形成的将是一个不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羧基含量较高时,链段之间的氢键作用加强,凝胶率上升,分散体的稳定性则更容易受水合作用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提高交联官能团,综合考虑,采用8%的MAA 含量为宜。
MAA 用量为8%时,分散体黏度与固含量的关系见图2。

由图2 可知,当加水稀释中和的聚合物时,水合离子对发生强烈的缔合作用,把分子间的离子对分开,促使黏度快速下降,如图中第Ⅰ阶段所示。进一步稀释,部分链段不再溶于混合溶剂,此时链段中的非极性部分相互缔合形成聚集体,非极性部分在聚集体的内部,亲水的羧基部分趋于聚集体的外部,体系从一个均匀的高分散状态变成一个连续相的聚集体分散液。继续稀释时,聚集体越来越多,且单个聚集体体积增大,导致体系黏度上升,固含量在30%附近时,黏度达到峰值,此时体系主要是高溶胀聚集体的含溶剂的水分散液,如图中第Ⅱ阶段所示。再次稀释时,内相的体积分数降低,聚集体的溶胀减少,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占主导,黏度迅速下降,水和大部分混合溶剂成为连续相,聚合物成为分散相,两者构成稳定的微相分散体,如图中第Ⅲ阶段所示。
3.2 双组分交联固化机理及反应条件的研究
3.2.1 PCDI 类交联剂交联固化机理
含羧基聚合物与聚碳化二亚胺的反应机理见图3。

从图3 可以看出,首先生成的是过渡产物O-酰基脲,O-酰基脲能够快速进行分子内重排形成N-酰基脲,或进一步与过量的羧基官能团反应生成酸酐和脲。N-酰基脲在一般条件下比较稳定,能够给涂膜的性能带来较大提升,这是制备双组分涂料所期望的。但它在140 ℃以上的高温时不稳定,可以分解为异氰酸酯和酰胺,因此应尽量避免高温烘烤。酸酐的形成只是短暂的脱水缩合,当涂膜裸露在潮湿的空气中时,将水解为含羧基的聚合物。W Posthumus 等[9] 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和羧基之间的反应得到的反应产物是N-酰基脲、酸酐、脲、异氰酸酯、酰胺的混合物,且反应受官能团空间、pH、取代基位阻效应等影响较大。

3.2.2 交联固化反应条件的研究
⑴ WPA/PCDI 固体质量比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WAP/PCDI 固体质量比对涂膜性能的影响见表3。

由表3 可见,随着PCDI 用量的增加,交联反应程度增大,涂膜的硬度上升,耐水性和耐乙醇性等都有提高,但用量过多,残留小分子增多,硬度和附着力反而下降。从成本和性能综合考虑,选择配比为3 ∶ 1 ~ 5 ∶ 1比较合适。
⑵交联固化温度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由于羧基与碳化二亚胺基的反应活性较高,且交联反应过程中存在副反应,因此固化温度对涂膜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试验表明,前期对涂膜进行一定时间的低温烘烤(60 ~ 80 ℃),有利于中和剂的挥发,重要的是能够增大交联官能团之间的相互扩散速度,提高聚合物之间的混合程度,交联密度增大。高温烘烤时,湿膜中副反应较多,反而降低了涂膜性能。
⑶交联固化时间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将涂料用湿膜制备器均匀地涂在干净的玻璃板上,在60 ℃闪蒸15 min,然后放置常温下(25 ℃)自干。涂膜硬度与交联固化时间的关系见图4。

由图4 可知,固化前期,WPA 中可交联的羧基基团较多,交联活性大,交联密度迅速提高,硬度提升较快;固化中后期,随残留PCDI 量的减少,交联密度提升缓慢,硬度增加变缓。完全固化所需时间大约为72 h。
3.3 WPA 固化前后性能比较
WPA 固化前后的性能比较见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WPA 经PCDI 固化后,涂膜各方面性能都比固化前有较大提升。
3.4 红外光谱分析
WPA 固化前后的红外谱图见图5。

由图5(a)可知,固化前,2 953 cm-1、2 870 cm-1 附近的吸收峰分别为—CH2 和—CH3 的C—H 键的伸缩振动;1 724 cm-1 的吸收峰为C O 键的伸缩振动,1 450 cm-1 处的吸收峰为—CH2 的C—H 面内变形振动和—CH3 的反对称变形振动的重叠峰;1 143 cm-1 附近的吸收峰为C—O 键的的伸缩振动。1 640 cm-1 附近并未出现C C 双键的吸收峰,说明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完全。
由图5(b)可知,固化后涂膜的红外谱图大部分相似,2 928 cm-1 和2 873 cm-1 处的吸收峰为—CH2、—CH3 的伸缩振动,但峰形较5 (a) 有所变宽;1 724cm-1 的吸收峰仍为C O 的伸缩振动。1 538 cm-1 附近出现酰胺基的N—H 变形振动吸收峰,这是N-酰基脲的形成所致,说明发生了交联反应。
3.5 DSC 分析
WPA 固化前后的DSC 见图6。

由图6 可以看出,固化前WPA 只有1 个Tg,且温度变化范围较宽,说明自制的WPA 中聚合物较均一。与设计的Tg ( 24 ℃)相比,所得Tg ( 26.85 ℃)偏高,但基本相符合。固化后,涂膜物的交联密度上升,Tg 上升为38.68 ℃,较固化前有一定提高。

4 结语
以MMA、BA、BMA、MAA 单体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水稀释丙烯酸酯树脂分散体(WPA);加入聚碳化二亚胺类固化剂对WPA进行交联固化,得到双组分丙烯酸树脂涂料。试验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占单体总量的8%,引发剂占1.5%,链转移剂占0.4%,溶剂与单体总量比为0.3 ∶ 1.0 时分散体性能较好;当WPA/PCDI 固体质量比为3 ∶ 1 ~ 5 ∶ 1时,涂膜先在60 ℃闪蒸15 min,然后常温放置72 h,双组分涂膜性能较佳,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通过FT-IR分析,确定了WPA 固化前后涂膜物的特征结构,比较结果说明发生了交联反应;运用DSC 进行Tg 分析,发现所得结果与试验设计基本相符,且证明了所得聚合物的均一性。
 









打赏
广告位
 

相关有机锡应用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761290006

微信咨询

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