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FEVE涂料树脂的进展及溶剂型FEVE树脂的合成

日期:2022-03-30
浏览:
175
核心提示:1 国外氟涂料树脂的发展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成功了特富龙(Teflon)系列含氟聚合物并于1946年将聚四氟乙烯(PTFE,商品名为Teflo
1 国外氟涂料树脂的发展
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成功了“特富龙”(Teflon)系列含氟聚合物并于1946年将聚四氟乙烯(PTFE,商品名为Teflon)实现商品化。我们知道,由于氟原子的电负性高(4.0),原子半径较小(0.135 nm),它与碳形成的C—F键,键能高达485.6kJ/mol(C — H 键键能413.2 kJ/mol , C — C 键键能136.5kJ/mol),因此,分子结构极为稳定,表面能极低,这使得它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耐腐蚀性、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污染性、疏水疏油性、绝缘性及低摩擦系数,但PTFE的结晶度高,不溶于有机溶剂,需高温(420 ℃)烘烤成膜,制约了它在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目前主要是利用其不粘性,作为涂料树脂,用于厨房炊具、食品及模具等方面。1965年,Elf Altochem公司开发的半结晶性聚偏二氟乙烯(PVDF,商品名为Kynar 500)用于涂料产品中,使氟涂料的烘烤温度降至240 ℃。通过采取使用许可证制度,保证了产品使用质量,达到应用30 a性能优异的效果。它是一种溶剂可溶性树脂但它可采用的溶剂范围有限,只能溶于二甲苯甲酰胺(DMF)等强极性溶剂中,不能在普通有机溶剂中溶解,且与颜料的相容性差,光泽低,故只局限用于建筑铝幕墙涂装。
1982年,日本旭硝子公司推出了商品名为Lumiflon的四元共聚的氟树脂(FEVE),其为一种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醚共聚树脂,可溶于二甲苯等常用的有机溶剂,与前述氟涂料树脂不同,在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可交联的羟基基团,通过与异氰酸酯或氨基树脂交联,可以生成三维体型的网状结构涂膜,是一种交联型的树脂,故而不仅具有氟树脂优异的耐候性等特殊性能,而且可以在从低温到高温广阔的温度范围内固化成膜,大大扩大了氟涂料的使用范围。由此可见,氟涂料树脂研发走过了热熔型→溶剂可溶型→可交联型几个阶段。由于初使用的热熔型氟树脂在常温下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难以涂料化,因此市售的氟树脂涂料几乎都是所谓粉体涂料或用特殊分散剂将其分散于水、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液,它们与普通涂料不同,黏度调整幅度狭窄,容易受温度、湿度、被涂物温度等涂装条件的影响而产生针孔、空隙等缺陷,并且在施工涂装时,必须进行高温烧结,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溶剂可溶型树脂是采用多种含氟单体与乙烯类单体共聚制成的,减少了结晶性,增加了溶剂可溶性,但仍属于热塑性涂料;而可交联型氟树脂涂料(即常温固化氟碳涂料)是氟乙烯与多种不同的乙烯基单体共聚而成的,在分子链上带有官能团(特别是—OH及—COOH),不仅具有氟树脂的优良性能,而且由于官能团的引入,增加了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与颜料、交联剂、助剂的相容性,以及光泽、柔韧性与施工性能,可在室温至高温范围内固化,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尤其适用于建筑物、船舶及桥梁等大型结构件的防腐装饰。常温固化氟树脂涂料由于兼具氟树脂耐候性、耐温性、耐腐蚀性为首的优异性能及一般涂料的溶解性、可常温固化等施工性能,被广泛使用于建筑、桥梁、交通、化工防腐等领域。
国外常温固化氟涂料树脂(FEVE)的代表性产品为日本旭硝子公司Lumiflon的溶剂可溶型常温固化氟涂料树脂。这是一种由三氟氯乙烯与乙烯基醚共聚而成的聚合物,在其分子中,三氟氯乙烯作为含氟单体提供树脂耐候性、耐化学性、耐溶剂性等氟树脂优异的抗耐性能,而各种不同的乙烯基醚单体则提供树脂的柔韧性、附着力、溶剂可溶性、透明度、与固化剂的交联性能及与颜料的润湿分散性等涂料的使用性能,通过与不同的异氰酸酯或氨基树脂进行交联反应,使得氟树脂可以在从常温到高温广阔的范围内固化成膜。这类树脂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氟树脂不能溶于常用溶剂,必须高温烘烤成膜的固有性能,使氟树脂涂料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因此,Lumiflon被称为划时代的氟涂料树脂。其基本的分子结构示意如图1。
在图1的分子结构中,氟乙烯单体赋予树脂含氟聚合物的基本性能,而各种不同的乙烯基醚则提供树脂不同的性能,如溶剂可溶性、柔韧性、光泽、硬度、附着力、与固化剂的相容性、对颜填料的润湿分散性等,通过对不同单体的选择及单体配比的变化,可以改变树脂的使用性能,得到符合自己所需的涂料树脂。继旭硝子公司商业化生产Lumiflon以后,又有多家日本公司开发和生产了各种不同牌号的FEVE树脂,包括大金公司及中央硝子公司等。并且各家公司生产的树脂产量连年来一直在不断增长。表1列出了日本一些公司研制的常温固化氟涂料树脂。
由表1可见,各家公司生产的FEVE树脂所采用的单体均有所不同,在含氟单体的选择上,除大金公司以四氟乙烯作为含氟单体以外,其余均选择三氟氯乙烯为含氟单体与其他不含氟单体共聚;而在共聚单体的选择上,各公司则均有不同,除了因为专利保护上的原因外,利用各种单体的特异性能是主要的原因
2 国内FEVE 树脂的发展
国内常温固化氟涂料树脂及氟涂料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大连塑料研究所首先研制成功并由大连振邦进行产业化生产,开创了国内常温固化氟涂料树脂及氟涂料商业化生产的先河。紧接着,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因为承接国家军工项目的需要,开始了常温固化氟涂料树脂的研发,其方向是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醚类树脂。以大连振邦为代表的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酯类树脂是国内常温固化氟涂料树脂的主要品种,大连振邦、常熟中昊、常州康泰、青岛宏丰、无锡万博等国内较大的氟树脂生产商均生产此类树脂。阜新氟化学公司是国内不多的采用四氟乙烯/乙烯基类常温固化氟涂料树脂的生产商,蓝天环保则利用日本旭硝子公司的Lumiflon氟碳树脂作为其公司氟碳涂料的原料,同时兼为旭硝子公司的国内总代理。虽然,就国内氟涂料树脂而言,其品种和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与国外的树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合成的FEVE树脂产品经过抽样测试,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过宽,涂膜人工老化3 000 h后明显失光,耐盐雾性也较差,与日本树脂相比差距较大,主要是树脂结构不合理与合成过程的控制等问题,造成了性能与要求较远。而且由于树脂生产的品种单一,因此生产商之间在销售策略上过于单一,产品的低价竞销似乎成为了的手段,使得被认为是涂料高端产品的氟树脂的价格在短短的几年里被打到了50 元/kg左右,甚至有厂家在添加丙烯酸树脂后以更低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因此相对于烘烤型氟碳涂料(PVDF烘烤型涂料),常温固化氟涂料的市场较为混乱,改善树脂性能、开发系列产品、进行环保型氟涂料树脂的研制成为常温固化氟涂料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3 溶剂型氟碳树脂聚合工艺的设计
3.1 引发剂的选择
3.1.1 引发剂种类
常用的油性引发剂主要包括有机过氧化类引发剂及偶氮类引发剂。
3.1.2 过氧类化合物
(1) 过氧化酰类:属于低活性过氧化合物引发剂例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如式(1)所示。
BPO是常用的低活性过氧化合物引发剂,原因是价廉、稳定、使用方便。
(2) 过氧化酯类:属于中活性过氧化合物引发剂
例如,式(2)所示的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BPP)。
(3) 过氧化二碳酸酯类: 属于高活性过氧化合物引发剂
例如,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IPP),如式(3)所示。
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DCPD)比IPP稳定、使用方便些。
3.1.3 偶氮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4)所示。
式中:R、R′—烷基,结构对称或不对称
例如:偶氮二异丁腈(AIBN)如式(5)所示。
其特点是:
(1) 一级反应,形成一种自由基;
(2) 活性低,kd=10-5~10-6 s-1(50~60 ℃);
(3) 较稳定,贮存、运输方便;
(4) 有毒,受热分解出的2分子自由基形成1分子四甲基丁二腈(TMSN)毒性很强,见式(6)。
偶氮二异庚腈(ABVN)比偶氮二异丁腈要好,属于中等活性引发剂,见式(7)。
ABVN 和 AIBN 分解温度及半衰期比较见表2。
3.1.4 氧化还原体系
原理:过氧化物引发剂加入适量还原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自由基。
特点是:
(1) 活化能低,可以在室温或更低的温度下引发聚合;
(2) 引发速率快,即活性大;
(3) 油溶性氧化-还原体系。
氧化剂:氢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烷基、过氧化二酰基等。
还原剂:叔胺、环烷酸盐、硫醇、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常用的油溶性引发体系:有机过氧化物和叔胺体系,例如,过氧化二苯甲酰和N,N ′-二甲基苯胺,该引发体系能保证某些聚合反应平稳进行。其形成过氧化物的机理见式(8)。
3.2 引发剂选择的一般原则
3.2.1 按照聚合方法选择引发剂的溶解性类型
(1) 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一般溶液聚合:选择油溶性引发剂(如BPO、AIBN、油溶性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2) 乳液聚合、水溶液聚合:选择水溶性引发剂[如K2S2O8、(NH4)2S2O8或水溶性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3) 所选择的引发剂有利于氟树脂配制涂料或对配制涂料影响要小。
3.2.2 按照聚合反应温度选择分解活化能适当的引发剂
(1) 根据引发剂使用温度,把引发剂分为四类:高温、中温、低温、极低温引发剂;
(2) 可以使得聚合反应在聚合温度下,使自由基生成速率和聚合速率适中。
3.2.3 按照聚合反应温度选择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
通常,引发剂在聚合反应温度下的半衰期一般小于或等于聚合反应时间,至少要和聚合反应时间处于同一数量级。
3.2.4 选择适当的引发剂的用量
(1) 引发剂的用量根据目标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来估算,扣除引发效率,并通过大量实验才能确定,大约为单体聚入质量的0.1%~5%;
(2) 引发剂含量不仅影响聚合速率,还影响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且效应相反。
3.2.5 按照聚合物特殊用途选择符合质量要求的引发剂过氧类引发剂合成的聚合物容易变色,偶氮类引发剂有毒。
3.2.6 其他
如价格、来源、稳定性等也可作为参考因素。
3.3 引发剂物性参数
3.3.1 半衰期时间及温度
引发剂的分解反应属于一级反应,可以用式(9)表示:
kd: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单位:s-1,
物理意义:单位引发剂浓度时的分解速率,常见引发剂的kd约10-4~10-6 s-1。
积分得:
式中[I]0、[I]:引发剂起始浓度和分解时间为t时的浓度,mol/L。
当在某温度下,[I]=1/2[I]0时的时间称该引发剂在该温度下的半衰期时间(t1/2)。
t1/2是一个衡量引发剂活性的主要指标,在不同温度和条件下,有不同的半衰期;不同类型的引发剂有着各自特有的t1/2值。以此作为选择适合于聚合反应的依据之一。引发剂的浓度表达式表明引发剂浓度随时间成指数曲线衰减,在开始比较短的时间段内,浓度下降得非常快;但不是反应到2倍半衰期时间引发剂就全分解完了。例如,某引发剂在聚合反应条件下kd为:60 ℃时,5×10-4 s-1;25 ℃时,5×
10-5 s-1,用式(11)计算60 ℃反应时,半衰期时间是3.9 h,即使60 ℃反应了30 h,还有0.45%的引发剂还没反应完;如果按2倍半衰期时间设定(8 h)反应时间,则在后处理时还会留有投料量23%~15%的引发剂。所以,反应结束后将残余的引发剂处理干净十分重要。表3为在一定温度下引发剂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注:*60 ℃反应8 h,冷却到25 ℃需要1 h,这段时间分解速度比60℃时慢,所以后处理开始时的浓度介于反应8、9 h浓度值之间。
3.3.2 溶解能力
引发剂在何种溶剂里溶解得比较好、在聚合体系中溶解状况,应该了解得十分清楚。因为投料后刚开始聚合反应时,引发剂的浓度是高的,如果这时引发剂没有完全溶解开,在周围溶剂的包裹下,引发剂受热分解成的自由基之间会发生“笼蔽效应”和诱导分解。初生成的自由基在“笼”内的平均寿命约为
10-11~
10-9s,若不能及时扩散出来,就可能发生副反应而形成稳定分子,使引发剂效率降低。以BPO为例,如式(12)所示。
诱导分解是指初生成的自由基向引发剂转移,实质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
转移结果使自由基终止,产生新自由基,自由基数目无增减,但消耗一分子引发剂,使引发剂效率降低。仍以BPO为例,如式(13)所示。
引发剂的纯度对聚合产物的质量影响也十分明显,即使在低温保存条件下,长时间存放的引发剂自身还是会分解,生成的副产物往往对聚合反应是链转移剂,同时,同样的投料量中有效活性组分减少了,会使反应异常。引发剂的提纯方法也必须十分注意,如果用醇类(特别是甲醇)重结晶来提纯,残留的溶剂往往是有阻聚作用的,即使含量甚微,对产品的质量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含氟聚合物,氟乙烯为树脂的主要聚合单体。可用的氟乙烯单体包括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四氟乙烯及六氟丙烯等一系列含氟单体,从单体的聚合性能及聚合物的性能来看,较佳的为三氟氯乙烯及四氟乙烯。氟乙烯单体赋予树脂含氟聚合物的基本性能,如耐候性、耐化学性、耐溶剂性、耐沾污性及耐高低温性能等一系列氟树脂优异的性能。氟聚合物的优异性能可由氟的基本原子性能作出简单的解释,氟的高度离子化及低极性意味着非常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低表面能和低折射系数。在FEVE树脂的生产中,常用的氟乙烯单体为三氟氯乙烯和四氟乙烯,其中三氟氯乙烯/乙烯基共聚树脂以日本旭硝子公司的Lumiflon为代表,而四氟乙烯/乙烯基共聚树脂则以日本大金公司的Zeffle为代表。国内生产三氟氯乙烯/乙烯基共聚树脂厂家较多,包括大连振邦、常熟中昊、无锡万博、青岛宏丰等,但主要以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酯树脂为主。国内生产四氟乙烯/乙烯基树脂的厂家相对较少,主要为山东华临等。
由原子间的键能等可见,碳氟键的键长略大于碳氢键,但其键能要大于碳氢键和碳氯键,仅从C—Cl(83.7kcal/g)和C—F(107.9 kcal/g)的键能可见,C—F键相对C—Cl要来得更稳定。对于相同共聚单体的四氟乙烯和三氟氯乙烯共聚物来说,似乎四氟乙烯/乙烯基共聚物涂料的耐候性能会更好一些,但一些实验结果证明,到目前为止,两者在性能上的差别并不显著。很可能是由于四氟乙烯/乙烯基共聚物由于结构或极性方面的影响,对一些颜料,如二氧化钛的润湿性相对较差,使得二氧化钛等颜料很难在树脂中被充分分散,结聚的二氧化钛加强了对树脂的光解,降低了树脂的耐候性。
选用三氟氯乙烯还是四氟乙烯作为含氟单体,除了要考虑树脂的性能外,含氟单体的价格、运输贮存条件等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四氟乙烯单体虽然价廉,但其贮存要求高,不易运输的特性相对限制了它的发展。常用的非氟共聚单体为C—H系的乙烯基单体,包括乙烯基醚、乙烯基酯、乙烯基硅烷及丙烯酸酯等,需要根据所需的树脂性能及聚合条件和方法进行适当地选取。目前国内常用的乙烯基共聚单体主要是不同种类直链或支链的乙烯基酯,包括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癸酸乙烯酯等。其中,直链或支链的乙烯基酯如乙酸乙烯酯提供树脂光泽、硬度、透明度、柔韧性及在溶剂中的溶解性等,添加的含羟基的乙烯基醚、烯丙基醚或丙烯酸羟烷基酯等提供树脂的交联性能,一定量的含羧基的不饱和化合物则提供树脂与固化剂的相容性和对颜填料的润湿性。目前国内常见的就是以醋酸乙烯酯为主要共聚单体的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酯类的氟树脂。日本旭硝子公司的Lumiflon与目前国内主要供应的FEVE树脂不同,它以不同的乙烯基醚为主要共聚单体,是一种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醚的共聚树脂。以Lumiflon LF-200通用型树脂为例,其所用的主要单体为三氟氯乙烯、羟丁基乙烯基醚、环己基乙烯基醚和乙基乙烯基醚。这种树脂具有相当优异的耐候性能,在加速老化试验中测试显示,光照量达250兰利时,其光泽保持率可达80%。实际的户外使用业已证明,采用该类涂料可以达到25 a以上的使用寿命。图3为EMMA QUA加速老化试验结果。
研究与实验结果证明:氟乙烯/乙烯基醚树脂较氟乙烯/乙烯基酯树脂在耐候性能方面要更优异,作为一种高耐候性涂料树脂,更佳的耐候性能是合成该类树脂时需考虑的问题,这与乙烯基醚或乙烯基酯与三氟氯乙烯共聚时的交替程度不同有关,即与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醚树脂和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酯树脂单体的序列差别有关。表4及图4列出了三氟氯乙烯/乙烯基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单体投料比不同时,聚合物中三氟氯乙烯的含量。
由图4及表5可见,当三氟氯乙烯与乙烯基醚进行共聚时,无论投料比中三氟氯乙烯的含量为多少,在聚合物中三氟氯乙烯的含量并无明显变化,基本在50%左右,即基本为一种完全的交替共聚物,其分子链结构为三氟氯乙烯(C)-乙烯基醚(V)-三氟氯乙烯(C)的交替结构,聚合物分子中基本不含乙烯基单体-乙烯基单体-乙烯基单体(V-V-V)或乙烯基单体-乙烯基单体-CTFE(V-V-C)。
当氟原子与碳原子结合时,氟的强电磁性产生吸电子诱导,这种键会被强烈极化,从而在氟烯烃和乙烯基单体共聚物中,F影响了相邻的C—H键,增加了C—H间的离解能。由于氟对C—H间的作用将缩短C—H键与F的距离,交替共聚对氟乙烯/乙烯基单体共聚物的性能会有显著影响,氟乙烯单体夹杂乙烯基醚单体的结构,可以认为由于有一半含氟单体存在,在电子与立体方面增强了对已形成的键的保护,防止光、氧气造成的老化现象。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醚树脂和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酯树脂在耐候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乙烯基醚和乙烯基酯与三氟氯乙烯共聚时的交替程度不同有关。下面着重研究分析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醚树脂和三氟氯乙烯/乙烯基酯树脂的单体活性和序列数的差别,研究其对耐候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