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面漆涂层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日期:2022-04-15     浏览:180    
核心提示:汽车面漆涂层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穆 颖1, 曲辉德2, 袁 兴1, 周 铭1( 1.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 江苏常州213016; 2. 一
汽车面漆涂层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穆 颖1, 曲辉德2, 袁 兴1, 周 铭1
( 1.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 江苏常州213016; 2.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山东青岛266043)

0 引  言
随着汽车作为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大众的消费视野, 汽车及其表面涂料的年产量均以超过10%的增幅呈现在人们面前, 与此同时汽车的外观与使用寿命日益受到重视。汽车表面涂层的美观及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面涂层材料的质量与涂装工艺水平, 尤其是面漆涂层材料对车辆的外观与耐光性的影响更为重要。正因多年来研究人员从面漆涂层材料中的树脂合成入手, 通过对反应性官能团特性、交联密度、颜料的光与化学品敏感性、颜色的色饱和度等进行探索, 使汽车面漆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和耐久性。我国虽然是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 但中、高档汽车面漆的国产化率极低, 市场几乎为国外知名品牌所垄断, 这既有中、高档汽车受国外垄断的因素, 亦有国产产品在外观、性能及施工性等方面尚存在不足的因素。本文拟从几方面阐述汽车面漆涂层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希望能对我国汽车面漆的研究与发展有所裨益。

1  成膜树脂
汽车面漆发展到今天, 水性化、高固体化、粉末化都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这些涂料在基料的组成上仍然都围绕着聚酯、聚丙烯酸酯展开, 功能性单体的不断涌现, 极大地丰富了面漆成膜树脂性能向多方面扩展。研究发现, 在聚丙烯酸酯结构中引入酯环结构、叔碳酸基因, 面漆涂层不仅能得到较好的鲜映性, 而且保光性、耐酸雨性显著提高; 在主链中引入苯环结构, 当其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 对耐候性并没有太大影响, 并不影响户外的使用, 但涂层的鲜映性都有明显改观; 在聚丙烯酸酯的组成结构中, 碳链较长( > C10 )时有利于提高涂层的丰满度, 而适中的碳链结构( C4~ 6 )则涂层具有很好的耐候性; 碳链较短, 外观较差; 将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引入聚丙烯酸酯的侧链或其聚合物与聚丙烯酸酯形成互穿结构, 成膜后涂层的鲜映性较为理想。
近期Bayer公司推出了利用天门冬氨酯聚合物作为高耐候性材料用于车辆面漆的技术, 它利用- NH 2 与- NCO 产生的脲, 加剧了高分子的软、硬段微相分离程度, 有利于形成微区结晶, 改善了涂层的耐光与耐酸雨性。聚酯化合物作为烘烤型汽车面漆的成膜树脂, 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这是由于当氨基参与交联后, 涂层中亲水性官能团因数量增加使成膜后的涂层表面易吸附一层水雾而影响涂层的清晰度, 如果采用纯聚丙烯酸体系, 其涂层表现得将更加瘦弱, 而聚酯相对于聚丙烯酸酯而言具有良好的疏水特征,这样可抵消一部分因氨基的引入而对水分子产生的敏感性。这一趋势在水性氨基涂料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分子中亲水性官能团被大量引入, 所以雾影更严重、光泽更低, 水性氨基丙烯酸涂料为了减少VOC的含量, 有从水溶性向水分散体转移的动向。
多重交联固化型丙烯酸树脂亦是汽车面漆用成膜树脂受到关注的话题之一。光固化、热交联双重固化与聚氨酯型交联并用的涂层材料体系既可改善涂层的施工效率, 而且涂层的交联密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一动向在罩光清漆中尤其受到重视。粉末涂料由于在环保上的价值, 近年来亦受重视,BMW 公司采用PPG的粉末罩光体系, 由于熔融温度低, 因此流平性极好。目前粉末涂料成膜树脂的研究动向主要在于多元酸复合固化、环氧等功能性官能团的交联活性、交联剂的反应活性等方面。

2 颜料与填料
作为车辆涂料用面漆, 其良好的耐候性和对色饱和度的追求预示着要求颜填料具有极好的耐光性与耐候性, 而且生物毒性、颜料相互之间的作用等对新型颜料的制备与使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新颁布的汽车漆标准及国外汽车漆中对有毒有害物质都有极为严格的限制, 如重金属、苯胺类多环芳烃以及偶氮、蒽、醌结构化合物等都被禁止使用。不仅如此, 如果结构中含有卤素, 不论是否可被萃取, 只要具有生物吸附性, 都在被禁用的范围。然而, 有些传统颜色的色相很难被替换, 致使其使用一直被延续着, 如铬系颜料直到近才被汽车漆强制摒弃。目前汽车面漆用颜料不仅在生物毒性上有严格的限制,而且对其耐候性、耐光性的要求亦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定义。
传统意义上某种颜料的耐光性与耐候性主要是指其原色的耐光性与耐候性, 一般不涉及冲淡色。事实上, 所有的颜料在一起共存时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加之目前对颜料耐光性与耐候性的分级较粗放, 且大多数有机颜料的着色力较好, 当其含量较高时, 虽然在结构上缓慢发生变化, 但肉眼由于受其颜色较深的影响仍保留着良好的色饱和度, 而难于分辨, 一旦其浓度被稀释, 受环境影响其结构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颜色变化并直接改变面漆涂层的色相, 且视觉效果明显, 这一现象由轻逐渐到重的顺序为: 蓝- 绿- 黄- 紫- 红。因此, 目前对颜料冲淡后其耐候性和耐光性也有较高的要求。
为改变彩色颜料冲淡色耐光性不足的问题, 研究人员采用多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对颜料表面进行惰性化处理、改变彩色颜料的结构和光活性等, 目前C iba 等公司已开始有冲淡色耐光性良好的红色颜料投放市场。彩色颜料的耐候性除与耐光有关外, 还受制于耐酸雨性,所以一般情况下, 在颜料表面包覆一层耐酸雨的无机复合化合物并形成致密层, 可有效提高其耐酸碱性。针对不同的颜料, 其表面处理方式不同, 如铝颜料通常采用Cr2O3等进行包膜[ 1] , 大多数颜料为了改善在涂料中的分散性还在无机包覆层外再包覆一层有机化合物, 而高分子类的有机化合物能使包覆层处于更稳定的状态。
通常, 体质填料不适合在高光体系的汽车面漆中使用, 因为其对涂层的光泽、鲜映性等稍有影响。然而现代汽车面漆涂料配方设计时, 往往会加入少量硬质体质填料, 虽然对光泽等稍有影响, 但对提高涂料研磨效率以及改善涂层的干性、流挂性、硬度等均有一定的帮助, 尤其是在汽车修补漆中, 目前配方中使用较多的有重晶石粉、硅微石粉等。

3  纳米技术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汽车面漆中的应用自纳米材料研究之初就已开始, 将纳米T iO2 用于铝粉漆中产生随角异色效应, 以及利用纳米T iO2 ( R )对紫外光的吸收提高涂膜的隔热性、耐老化性等是汽车面漆中比较成功的应用实例[2] 。近年来, 人们逐渐发现, 纳米粉体的存在同样可以提高面漆涂层的抗划痕性。在聚氨酯清漆中加入15% (质量分数)纳米粉体, 可提高清漆涂层的光泽、流平性, 并可平衡机械性能[3] 。为了不影响汽车色漆的装饰效果, 在色漆表面涂一层透明的纳米隔热涂料, 该纳米粒子是具有宽能隙的n- 型纳米半导体材料, 如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锑或它们的复合氧化物, 可使该涂层对红外光具有较高的反射率( > 70% ), 而对可见光又具有很高的透光率( > 80% ), 在紫外区有很高的吸收能力( > 90% ), 具有隔热、耐老化、透明等特征。严勇等[ 4] 将纳米S iO2 用于丙烯酸罩光漆中, 在利用KH - 560事先对纳米S iO2 进行处理, 研磨分散后得到的罩光涂层, 漆膜的耐磨性可提高48.7%。作者认为,纳米S iO2 与基体中分子链吸附、键合后, 纳米S iO2 粒子在受到摩擦时起到润滑作用。
4  助  剂
汽车面漆体系中, 助剂的作用重要, 从颜料分散到流平、触变等, 甚至催化剂的使用也是与涂料的流动性相对应的。研究中发现, 所有的助剂与涂料流动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因而如何选择助剂对涂料因流动而改变的外观十分重要。金建锋[ 5] 从流变学的角度, 分析了剪切流动的黏度与流平、流挂的关系, 提出简单剪切流动模型下, 涂料高剪切速率下的剪切黏度对涂料的喷涂、辊涂/刷涂的应用及涂膜外观性能的预测和控制有一定的关系影响。一般来说, 剪切黏度越低, 涂膜的平整度越高; 通过测定低剪切速率下涂料的剪切黏度对涂料控制流挂有一定的帮助。涂料的主要组分为高分子材料, 其黏弹性会反映到涂料和涂膜的性能上, 小振幅振动剪切流动模型, 即振荡模式对流变参数的测定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动态流变参数储能模量G' 、损耗模量G"和损耗角正切tanð对涂料贮存稳定性的预测和控制以及对涂膜外观的改进有积极的帮助作用。沈球旺等[ 6] 在研究聚酰胺蜡添加方式和加入量对高光汽车面漆的影响时发现, 采用研磨法加入少量的聚酰胺蜡虽然对涂层外观有一定的影响, 但对提高涂料的抗沉降性, 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流挂现象十分有益。
研究表明, 梳状高分子、相溶性差的高分子材料或强极性链的聚合物对体系的防流挂、防沉作用明显, 而对光泽影响较小。鉴于此, 我们利用自制的防流挂树脂中含有的脲键与树脂、颜料的极性官能团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在自干性聚氨酯、氨基聚酯及金属与珠光漆中, 对防沉与抗流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且对涂层的光泽影响极小。
润湿分散剂对颜料的分散、防沉均有重要影响。实验结果发现, 羧酸盐型润湿分散剂对分散效率的提高是有益的, 但由于羧酸盐易于吸附水分, 因此对涂层的光泽有负作用; 小分子分散剂的分散效率与分散稳定性相对较弱; 阴、阳离子共存的表面活性剂对无机与有机颜料共存的体系不适应, 易产生浮色、发花现象; 在中、高极性树脂体系中采用聚氨酯型分散剂, 颜料易得到延展, 涂膜光泽与流平性均能得到改善。传统意义上使用的流平剂是单一结构形态的化合物。事实上, 对涂料的流平来说仅单一结构形态的化合物难以克服其表面产生的不同缺陷, 所以理论上采用渐渐过渡相容的方式, 利用不同流平剂与体系的相容性不同, 既能促进流平, 又能克服对涂层表面光泽的影响, 减少雾影。

5  溶剂与助溶剂
对于溶剂型或水性汽车面漆, 要确保性能得到良好的体现, 需借助溶剂或助溶剂促进涂料流动乃至流平。过去习惯于利用慢干溶剂延长表干时间, 以达到延长流平时间改善流动效果的目的, 然而慢干溶剂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因为无论是强溶剂亦因为或是弱溶剂, 高沸点的溶剂与助溶剂易于在涂层中残留, 残留的弱溶剂将影响涂层的鲜映性, 残留的强溶剂则易吸附水气, 影响光泽, 产生雾影; 残留溶剂极性的强弱。对涂层耐水性、耐溶剂性及硬度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在慢干溶剂的使用上要适度。

6  汽车面漆涂层材料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现代汽车面漆正朝着高清晰度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高档汽车面漆, 还是中、低档汽车面漆, 漆膜的鲜映性、丰满度均是基本的要求, 而耐候性则与汽车自身的价值相对应, 车辆本身价值越高, 对耐候性的追求越高; 其次水性化、高固体化、粉末化的趋向则是迫于环境压力应运而生的, 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 我们认为现在的汽车涂料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成膜基料中改善鲜映性的结构因素过分依赖于含苯环结构的化合物, 而这类化合物虽有良好的保光性, 但耐候性存在明显不足; 叔碳酸基团、脂环结构虽然能对外观与耐候性有一定的改善, 但成本过高。因此需要强化含脂环丙烯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以降低材料成本。水性涂料树脂中对亲水性官能团因吸水造成光泽下降、雾影较重等问题关注不够, 如何在成膜后对亲水性官能团实行屏蔽尚需进一步研究。
粉末涂料的热交联温度过高、能耗大, 应寻找高效的催化剂以降低粉末涂料的成膜温度, 同时粉末涂层的鲜映性相对于溶剂型涂料尚有差距, 应该从成膜基料与流动助剂等方面同时入手, 提高粉末涂层的装饰性。各种助剂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指导, 对助剂的筛选过于盲从, 应该从表面张力、结构因素等方面加以关注, 寻找各种助剂配伍性规律, 以制定合理的助剂配套体系, 减少对面漆涂层外观的不良影响。现有的涂料用溶剂一般采用能溶解即为合理, 因此溶剂配套对流平、干性的影响过于被动, 缺少溶剂配套与环境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作指导, 该模型应同时考虑到树脂的氢键值等结构因子, 以使设计配方朝经济、高效方向发展。

总之, 影响汽车面漆质量的因素复杂, 而受无机或有机合成进展的限制, 近年来, 汽车面漆涂层材料在创新性方面进展比较缓慢, 我们认为, 必须以新的思路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 这将有可能带来汽车面漆涂层质量新的飞跃。
 









打赏
广告位
 

相关有机锡应用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761290006

微信咨询

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