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剂对高硅含量硅丙乳液的性能影响

   日期:2021-06-28     浏览:184    
核心提示:乳化剂对高硅含量硅丙乳液的性能影响魏铭1,黄奕皓1,刘晓芳1,黄维2,罗荣忠2,姚珄铭3,董月林3(1.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乳化剂对高硅含量硅丙乳液的性能影响
魏铭1,黄奕皓1,刘晓芳1,黄维2,罗荣忠2,姚珄铭3,董月林3
(1.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武汉430070;2. 深圳三联胶粘剂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3.浙江天女制漆有限公司,浙江桐乡314505)

0 引言
目前,建筑物外部主要采用贴面砖或幕墙玻璃等装修,贴面砖或幕墙玻璃因黏结剂老化带来高空坠落伤人隐患及城市光污染等危害,在某些范围内已被禁止;并且贴面砖污损后翻修困难,这类建筑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限制。于是,高耐候性、高耐沾污性、高保色性、低污染的高性能外墙乳胶涂料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简称硅丙乳液)涂料兼有丙烯酸酯类树脂黏结性强、成膜性好的特点及有机硅树脂耐候性强等优异性能,且成本大大降低,在户外及苛刻条件下的工业和军事设施中已得到广泛使用[2]。但目前其在改性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例如聚合过程中会出现相分离,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差。本试验以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C-1706)为功能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和硅氧烷的后滴加方式,抑制乳液聚合过程中的水解和缩合反应,降低了其在聚合过程中的水解反应活性,降低涂膜的吸水率,提高乳液的稳定性[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单体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异辛酯、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C-1706)均为工业级(道康宁公司);乳化剂FES-32、NP10、SVS 均为工业级(道康宁公司);过硫酸铵、碳酸氢钠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蒸馏水(自制)。
1.2 乳液的制备
采用预乳化工艺,乳液聚合反应在装有冷凝管、机械搅拌器和滴液漏斗的250 mL 四口烧瓶中进行,搅拌器转速调节在100 r/min,反应温度在79~83 ℃之间。
1)引发剂溶液的配成:称取0.55 g 引发剂、45 mL蒸馏水,混合均匀;
2)称取一定量的丙烯酸酯单体、NaHCO3、部分乳化剂、45 mL 蒸馏水加入到四口烧瓶中在水浴恒温45 ℃下,搅拌进行预乳化0.5 h 左右;
3)将36 mL 蒸馏水以及剩下的乳化剂倒入250 mL烧瓶中,搅拌并升温到76 ℃,加入5%预乳化液和10%引发剂溶液,待溶液泛蓝光,升温至反应温度,开始滴加单体和引发剂,控制速度使所有单体和引发剂在4 h 内均匀滴加完毕。滴完后保温1 h,降至40 ℃左右,用氨水调节pH 为7 ~ 8,过滤出料。
1.3 性能测试及表征
1)乳液固含量测试:称取2 g 乳液,加到锡箔纸中,在80 ℃烘干至恒量,用质量法测乳液固含量。
2)乳胶膜的吸水率测试:将待测的涂膜称质量(Wo),室温置于水中浸泡48 h,取出后吸去表面水分,再称量(W1),按下式求得乳胶膜的吸水率:
吸水率=(Wl-Wo)/Wo×100%
3)乳胶膜的拉伸试验:在制成的膜上,依次用哑铃型裁刀取样3 个,并编号。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标线内不同位置的厚度,测量点不少于3 处,取平均值。将试样垂直夹在万能拉力机上、下夹持器间,拉伸速度为200 mm/min,记录断裂时的负荷值[2]。
4)乳液机械稳定性:按GB 9755—1988 测试,取一定量的乳液在高速分散机3 000 r/min 高速分散30min。用凝聚物的相对多少表征机械稳定性,没有凝聚物则表示乳液机械稳定性通过。
5)红外测试:将乳液烘干成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作红外表征,得到红外光谱图,分析化学键。
 
2 结果与讨论
2.1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乳化剂是乳液聚合体系中的重要组分,它并不参与化学反应,但是在乳液聚合过程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乳化剂可以降低表面张力,降低界面张力,在乳液聚合过程中起着乳化、分散、增溶的作用。由于乳化剂构成的胶束是乳胶粒的主要来源,乳化剂浓度越大,胶束浓度就越大,所以生成的乳胶粒的数目就越多,聚合速度也就越快[5]。但是乳化剂会影响到乳液的性能,所以乳化剂的选择及其用量被选作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反应性乳化剂(SVS)、阴离子乳化剂FES-32、非离子乳化剂NP10 复配,研究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时,固定3 种乳化剂的比例为:SVS/
FES-32 /NP10=1/3/1。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见表1。
可以看出,乳化剂含量为3%时乳液的吸水率低,但有少量凝胶,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乳液固含量有稍下降的趋势,但都在40%以上,但过多的乳化剂对涂膜耐水性等方面具有不良影响,故本试验不考虑更高乳化剂比例。
2.2 乳化剂复配比例的影响
采用反应性乳化剂(SVS)、阴离子乳化剂FES-32、非离子乳化剂NP10 复配,产生协同效果,合理地选择3 者的比例,有助于提高乳液的稳定性[6-7]。本文研究乳化剂的复配比例时,固定乳化剂的用量为4%,并固定阴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的比例为3 ∶ 1,通过改变反应性乳化剂的量来调整比例。乳化剂复配比例对乳液的性能影响见表2。

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性乳化剂的比例增加,乳液固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吸水率则是先减后增,当3 种乳化剂的复配比例为SVS ∶ FES-32 ∶ NP10=2 ∶ 3 ∶ 1 时,乳液的吸水率低。
2.3 正交试验
选择反应温度、有机硅含量、乳化剂含量3 个因素做正交试验,以吸水率为指标,考察3 个因素对乳液合成及对其性能的影响。
因素A,反应温度:79 ℃、81 ℃、83 ℃;
因素B,有机硅含量:10%、15%、20%;
因素C,乳化剂含量:3%、4%、5%。

表中2 列为空列,其Rj 反映随机误差的大小和交互作用。因其数值较小,说明无交互作用,可作为误差。极差的大小顺序为:RA>RC>RB ;影响因素顺序为:A>C>B。
通过计算与分析,因素A 取1 水平,因素B 取2 水平,因素C 取2 水平。因此试验的优方案为A1B2C2,即79 ℃、15%有机硅、4%乳化剂,性能测试见表4 ~ 5。

其中②号试验的力-位移曲线见图1。

2.4 乳胶膜的红外分析
为了方便比较,用纯丙乳液和硅丙乳液的膜进行红外光谱对比分析,见图2。

可以看出,硅丙乳液膜和纯丙乳液膜的骨架结构很相似。CH2 键的特征吸收锋出现在2 954 cm-1;C O的伸缩振动出现在1 730 cm-1;酯键中C—O 键的特征峰出现在1 164 cm-1 附近[2]。但是,相对于纯丙乳液膜,硅丙乳液膜的红外光谱中产生了两个新的吸收峰,在1 038 cm-1 出现Si—O 键的骨架振动峰,在888 cm-1出现Si—CH3 键的弯曲振动峰,而这些吸收峰的产生表明有机硅已经嫁接在共聚物中。
 
3 结语
1)通过红外光谱证明乙烯基硅氧烷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有效地完成了共聚反应,从而实现有机硅氧烷对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
2)采用有机硅氧烷后滴加方式引入C-1706 对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可有效抑制水解和缩合反应,有利于维持聚合过程的稳定性,降低乳液涂膜的吸水率。当C-1706 的用量为15%时,所制备的乳液耐水性好。
3)单因素试验表明:当乳化剂复配比例SVS ∶ FES-32 ∶ NP10=2 ∶ 3 ∶ 1 时,乳液的综合性能良好;当乳化剂用量为不挥发分的3%时,乳液的综合性能良好。
4)正交试验表明:当乳化剂复配比例SVS ∶ FES-32 ∶ NP10=1 ∶ 3 ∶ 1,乳化剂总量占4%、反应温度为79℃、有机硅用量为15%时,制备的硅丙乳液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打赏
广告位
 

相关有机锡应用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761290006

微信咨询

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