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烷改性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日期:2021-07-01     浏览:198    
核心提示:有机硅烷改性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祝 方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030024)张高勇 董金凤 洪昕林 龚楚清 (武
有机硅烷改性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祝 方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030024)
张高勇 董金凤 洪昕林 龚楚清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430072)

丙烯酸酯乳液因其优异的耐候性、耐酸碱性,耐腐蚀性和环境友好性而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涂料行业[1],并逐渐取代了溶剂型涂料和高固体分涂料[2]。但也存在低温易变脆和高温易变粘的缺点。有机硅烷主链为Si—O—Si 键,具有高度的柔顺性,耐高低温性能好,表面能低[3],但有在水中极易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的缺点。采用硅烷偶联剂对聚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可显著提高乳液涂料的性能,如涂膜的硬度、附着力、耐水性、耐化学溶剂性、耐候性,热稳定性和耐沾污性等[4-5]。将丙烯酸酯类和有机硅氧烷这两类极性相差很大的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备兼有两者优异性能的新材料,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γ-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对丙烯酸酯乳液进行原位共聚改性,制得了性能优良的核壳乳液,并初步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及配比、反应温度、有机硅单体含量等对转化率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药品
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化学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Triton X-405(EO=40),化学纯,进口分装;γ-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化学纯,武汉大学化工厂;过硫酸铵(APS),分析纯,上海爱建试剂厂;碳酸氢钠,分析纯,广东西珑化工集团公司;去离子水,自制。

1.2 制备方法
将乳化剂SDS、Triton X-405、引发剂APS、缓冲剂加入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单体混合物(BA、MMA、MAA),搅拌一段时间,制成预乳液。将部分预乳液加入容器开始升温。待溶液出现蓝光后,得到种子乳液,即所形成的核;再将剩余的预乳液加入反应体系,继续聚合,后加入γ-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滴加完毕后保温1 h,得到壳,产物为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乳液,反应结束后过滤,出料。

1.3 性能表征
1.3.1 红外光谱分析
将薄膜放入Nicolet 670 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进行测定。
1.3.2 单体转化率测试
用质量法测定,从反应开始时计时,每隔一定时间取样。
1.3.3 乳液稳定性的测试
电解质稳定性:用浓度为5% 的CaCl2 水溶液将10 mL 乳液稀释至30 mL,观察其稳定性。
机械稳定性:在离心机上以一定转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离心沉淀分离。
冻融稳定性:将乳液在低温下放置18 h,然后在室温下放置6 h。
1.3.4 粒径的测定
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用激光粒度仪(Malvern,NanoZS)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乳化剂配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根据非离子乳化剂HLB 值的计算可知:TritonX-405 比OP-10 的乳化性能优良,故本实验选用非离子乳化剂Triton X-405 和SDS 复配,复配摩尔比为:0.5/1,1/1 和1/0.5,乳化剂配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见图1。

图1 乳化剂配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图1 表明:当阴离子乳化剂和非离子乳化剂的摩尔比为1∶1 时,能得到转化率佳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这是因为阴离子乳化剂以静电排斥使颗粒分散稳定化,当非离子型乳化剂和离子型乳化剂复合使用时,两类乳化剂分子交替地吸附在乳胶粒表面上,在离子型乳化剂分子之间“楔”入了非离子型乳化剂分子。一方面拉大了乳胶表面上乳化剂分子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由于非离子乳化剂的空间位阻作用可使聚合物乳液稳定性提高。
2.2 乳化剂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当乳化剂含量少时,外加电解质会引起乳胶粒的并聚、破乳,因此转化率较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转化率逐渐提高。本实验选用了1%,4%,6% 和8% 的不同浓度进行比较(图2)。

由图2 可见:当乳化剂浓度增大时,胶束数目增多,生成的乳胶粒数目也增多,因而自由基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链增长。同时,乳胶粒数目越大,反应中心的数目越多,加剧了聚合反应的速率。但乳化剂的浓度达到8% 时,反应的转化率反而降低,这是因为乳化剂的浓度过高,过量的乳化剂会在体系中生成大量的胶束,影响了粒子的成核,所以乳化剂的加入量并非越多越好。从图2 可以看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4% 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具有较好的转化率。

2.3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合成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非常重要,当反应温度升高时,乳胶粒平均粒径减小,粒子数增多。根据阿仑尼乌斯公式,当引发剂浓度一定时,自由基生成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从而导致自由基从水相向胶束的扩散速率增大,使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乳液中生成更多的乳胶粒。因而使转化率逐渐增加。而当反应温度很高时,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加快,乳胶粒布朗运动加剧,使乳胶粒之间进行碰撞从而加速了聚结速率,导致聚合物稳定性降低。反应温度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粒径的影响见表1。

从表1 中可以看出:温度对乳液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乳胶粒粒径下降,反应的转化率升高。反应温度越高,引发剂分解速率越快,当聚合温度升高到90℃时,乳胶粒子的凝聚速度加快,同时硅烷缩合反应加剧,因而较80℃时的凝聚物增加。因此该系列适宜的反应温度应该为80℃。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见图3。


2.4 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有机硅单体含量(0,2.5%,5%,7.5%,10%),我们研究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核壳乳液转化率的变化,见图4。

图4 有机硅单体含量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从图4 中可以看出:随着有机硅含量的增加,反应转化率逐渐降低,这是由于有机硅在水性体系中极易水解,形成硅醇和醇,然后进一步缩合形成网络结构。水解程度主要由pH 值、烷氧基、水与硅烷的比例、温度和溶剂来决定。在酸性条件和低水- 硅烷比下,可产生聚合物;相反则易形成凝胶。当乳液体系中有机硅的含量增加时,一部分硅烷由于水解从体系中析出,形成凝聚物,因而使改性体系的凝聚物比未改性体系的凝聚物大大增加,转化率相应降低。从乳液的稳定性来看,由于MPTS 与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形成了稳定的网络结构,随着有机硅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稳定性有所增加。有机硅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见表2。

2.5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结构表征
图5 是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有机硅含量为10%)的红外图谱。从中可以看出:1 145 cm-1 处是Si—O—Si 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1 728 cm-1 处有C=O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241 cm-1 处是C—O—C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均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特征吸收峰,1 456 cm-1 处的吸收峰由Si—CH3 基团的CH3 面内和面外弯曲振动引起,2 923 cm-1 处为—CH2—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2 852 cm-1 处是—CH2—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758 cm-1 处是甲酯和丁酯的吸收峰,845 cm-1 处属于Si—C 伸缩振动和—CH3 面内摇摆吸收峰。3 500 cm-1 处是羟基的吸收峰,说明在聚合过程中γ-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了水解,产生了少量的醇,并通过Si—O—Si 进一步聚合形成了网状高聚物,达到了预期效果。

图5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红外光谱

3 结语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得了γ-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改性丙烯酸酯核壳乳液,为硬核软壳结构,具有较好的电解质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SDS/Triton X-405复合乳化剂体系中,其配比为1∶1(摩尔比),乳化剂浓度为4%,反应温度为80℃的工艺为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的佳合成工艺。
 









打赏
广告位
 

相关有机锡应用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761290006

微信咨询

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