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5年 年轻观众全年增加30%

   日期:2021-07-22     浏览:157    
核心提示:退火,制作玻璃过程中的后一道工序,通过它,玻璃才能拥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这种工艺特点也成为了上海玻璃博物馆开馆五年的一个

退火,制作玻璃过程中的后一道工序,通过它,玻璃才能拥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这种工艺特点也成为了上海玻璃博物馆开馆五年的一个符号——博物馆选择“退火”作为当代艺术项目的名字,并且至今已经持续了五年。11月7日,“退火”五周年特别大展“重置”拉开帷幕,一条特别的展线在偌大的户外空间展开。“我们选择了一个跟玻璃博物馆比较契合的集装箱——显示比较工业的这么一种氛围去做这么一个展览,我们把它称之为从‘白盒子’到‘蓝盒子’。” 上海玻璃博物馆创始人、馆长张琳表示:“在后工业时代,对物的这么一种追求,已经从功能性向这种情感性思想性的层面在转化,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去推出一个和当代艺术跨界的这么一个项目,目的是鼓励大家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5年 年轻观众全年增加30%

玻璃,是玻璃博物馆给出的命题作文。张鼎、廖斐、 杨心广、毕蓉蓉、林 天苗、刘建华、孙逊、朴庆根等八位当代艺术家在这样的命题中,不断挑战玻璃材料的边界,为观众来了精彩纷呈的作品。玻璃博物馆正门口放置着个集装箱,但作品不在集装箱里面,透过空空如也的集装箱,你会看到高耸在广场上的一根红色的柱子,或者是“碑”,它是艺术家刘建华的作品。它被打磨掉了原本属于玻璃的晶莹剔透和光滑,这可能是直观的艺术家挑战玻璃材质、当代艺术与玻璃技术碰撞的作品。

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5年 年轻观众全年增加30%

艺术家廖斐的集装箱里是一件直径一米的玻璃装置,名为《连续的平面1m》,作品具象且极具冲击力地展现了某个时刻一滴水在一个平面上产生的涟漪。广场的尽头的集装箱就像一处两层楼的蓝色小屋,隐现于萧萧落叶间。这里呈现的是毕蓉蓉的作品《反复纹样的彩色片》。艺术家使用浪的纹样为生发点,并将这些纹样再次利用和重组,慢慢地它们生发成了一些新的几何图形、渐变色、曲线、螺旋纹等各种形态以及它们与空间之间的关联。“白盒子”里的作品同样精彩。林田苗的《暖流》以迷宫般的巨大圆环慢慢转动着,圆环之上是诸多盛放着粉色荧光液体的玻璃器皿,液体在那些玻璃器皿中流动。在张琳看来,就像一个相互影响、互动的社会。

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5年 年轻观众全年增加30%

另一组展厅内的作品来自孙逊的奇思妙想。孙逊了一年多的时间和玻璃打交道,在创作中他大的感受就是:“能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你不知道的东西,你不探索你还觉得你什么都了解了,但是一旦探索你就发现你知道太少了。”“‘跨界’是整个‘退火’项目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跨的是玻璃材料的边界,也是玻璃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这种界限。”上海玻璃博物馆创始人、馆长张琳表示: “在未来,我们希望不仅仅为公众呈现以‘物’的视觉欣赏为导向的展览,更希望能为公众 呈现引发思考、触动灵魂的展览。”


玻璃,对于上海玻璃博物馆而言既是特色、又是局限。上海玻璃博物馆并没有为展示玻璃而展示,而是摸索出了一条办特色博物馆的新路子。立足于自身特色,以当代艺术项目跨界,不仅丰富了博物馆展陈,也吸引了更多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玻璃博物馆过去的观众可能是以家庭为主,那么更多的是亲子家庭聚会。但是从去年来看,我们一年的年轻观众增长率在30%。”张琳表示:“‘退火’项目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增加的30%的年轻观众其实都是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

 









打赏
广告位
 
推荐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761290006

微信咨询

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