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诞生,成为世界三大浮法工艺之一,技术达到先进水平,但特种玻璃技术与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自1989年以来,我国平板玻璃产量一直位居世界。2017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8.9亿重量箱,其中浮法玻璃生产企业90余家,浮法生产线总计325条,浮法玻璃产能达11.87亿重量箱。2000-2017年,全国平板玻璃年产量增长4.57倍。
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集成工作全面开展,平板玻璃加工率由25%增至45%以上,已形成品种繁多、功能齐全的深加工玻璃体系。2015年,前十家企业平板玻璃产能占全国产能约48.92%,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为13.20kgce/重量箱,浮法玻璃综合能耗为12.11kgce/重量箱。
1.产能过剩、利用率为63.81%;
2.优质浮法玻璃仅占当年平板玻璃产量的31.03%;
3.规模前十的企业产能集中度不足50%。

我国玻璃用硅质原料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石英岩、石英砂岩、石英砂和脉石英。2015年年底,我国玻璃用硅质原料矿区数为648个,储量为12.99亿吨、基础储量为19.9亿吨、资源量为59.08亿吨、查明资源储量为78.97亿吨。其中,石英岩矿区为203个,石英砂矿区为116,石英砂岩矿区为147个,脉石英矿区为182个。
1.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平板玻璃工业相对发达的华东、华北资源总量并不大;
2.资源以石英岩(31.47亿吨,占53.27%)、石英砂(21.47亿吨,占36.35%)及石英砂岩(5.48亿吨,占9.28%)的储量为主,脉石英(0.65亿吨,占1.10%)较少,水晶资源已基本枯竭;
3.不同成因矿物品位各异,岩类矿比砂矿质量好,北方岩类矿比南方好,砂矿南方比北方好,海相沉积砂比陆相沉积砂矿好;
4.伴生类硅质资源有所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霞石正长岩、白岗岩、浅粒岩等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成为玻璃用硅质原料的又一来源。
1.开发利用程度不均衡,呈东高西低、东多西少局面;
2.部分矿区资源利用效率低;
3.“绿色矿山”建设刚刚起步,没有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4.布局分散,规模小,一厂一矿的格局普遍存在,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玻璃用硅质原料选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