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玻璃行业被打乱了原先的脚步,在种种困难和压力下,玻璃企业该如何“自救”?度过“难关”?疫情之下,玻璃“市场”和“人”都要发力。

从生产企业来看,前期在不知事件拐点的黑暗时期,企业原材料告急,成品零销售,资金流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悲观心态油然而生,多数企业认为开市后现货价格或会出现大幅跳水,但随着目前交通恢复,原燃料补给正常,成品发售起步,各地区产销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华东地区平均产销4-5成,华南地区平均产销已达7成,即使玻璃重镇的沙河产销也接近3成。从没有现金流转到企业库存增速放缓,这难道不是一个向好吗?

从
经销商来看,前期冬储储备积压了大量现金,并且未能在春节后及时变现,每天利息损失已成事实,即使个别企业出台优惠政策,但面对如此的市场,多数仍不为所动,谨慎观望,而随着事件发展,部分经销商已主动出面帮助企业协调仓储,放着自己满仓的货不去变现,而是替企业在消化库存,增加企业资金流和仓储能力,这难道不是一个向好吗?
从
货源来看,湖北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8.68%,目前依靠水运优势,以向外辐射至华东、西南地区,所谓的"洪水猛兽”已经登场,一场"蛋糕”争夺战一触即发,据隆众资讯统计目前湖北船运货到华东港价格在86-87元/重箱,不含短运费及吊装费,价格参照华东市场主流成交价执行,价格踩踏尚未出现,这难道不是一个向好吗?
从
房地产来看,目前商业项目开工寥寥,对于玻璃原片消耗更是零星点点,但是事件对房地产影响应该是商品房销售和资金回笼,对在建工程影响只是延后,延后说明地产刚需依然存在,17-19年土地竞拍量已经决定了玻璃的用量,这难道不是一个向好吗?
从
国家投入来看,事件期间倾全国之力做各项防控,真金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失,事件恢复期各项经济恢复政策陆续出台,无论是主打"新基建”还是地产"放水”,这难道不是一个向好吗?
向好预期的存在并不为过,但是市场有着自己本身的规则和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势为王的道理尽人皆知,玻璃行业不是垄断行业,百家企业更是境况不同,对于事件造成的现状,隆众资讯认为玻璃现货价格下行趋势存在,然而自救不是价格战,协调合作才会彰显行业魄力,在价格调整中寻找平衡点,以小的代价换回行业的稳定因是值得的,因为中国人从来不缺同心向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