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丙烯酸酯UV固化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日期:2021-09-15     浏览:131    
核心提示:聚氨酯丙烯酸酯UV 固化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邵康宸,李会录,樊淑兰,韩江凌(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聚氨酯丙烯酸酯UV 固化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邵康宸,李会录,樊淑兰,韩江凌
(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0 前言
PUA(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是UV固化涂料用重要的基体树脂之一,主要由二异氰酸酯、二元醇(或多元醇)和丙烯酸羟乙酯等合成而得。PUA 分子结构中含有醚键、氨酯键,其分子链间能形成多种氢键,同时分子中的柔性链段赋予其良好的附着力,并具有很好的耐低温性和耐磨性[6-7],因而已广泛应用于UV固化涂料中。本研究以TDI(甲苯二异氰酸酯)、聚氧化丙烯三醇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主要单体,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为活性稀释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为催化剂,合成了涂料用PUA低聚物。通过添加光引发剂、活性稀释单体及助剂等,制备了性能优良的UV固化型PUA涂料。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工业级,烟台巨力公司;聚氧化丙烯三醇,工业级,南京石化有限公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工业级,北京东方化工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分析纯,北京化工三厂;硅烷偶联剂(KH-550),化学纯,南京向前化工有限公司;光引发剂(Irgacure184),分析纯,汽巴公司;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分析纯,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氢氧化钠(NaOH)、硫酸,工业级,市售。
1.2 试验仪器
WQF-300 型紫外光固化机,北京中海智信公司;QFH 型漆膜划格仪,东莞华特检测仪器公司;IRAffinity-1型红外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DSC822e型差示扫描量热仪,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GPC2000型凝胶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
1.3 试验制备
1.3.1 溶液法合成PUA低聚物
65 ℃时在装有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和搅拌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TDI 和HDDA,搅拌混合均匀;在1 h之内分批加入聚氧化丙烯三醇,油浴升温至80 ℃,反应1 h后抽样检测—NCO含量(用二正丁胺法[8]检测);待—NCO 含量达到理论值时,可确认为步反应的终点。将含0.3%催化剂(DBTDL)的HEMA加入到三口烧瓶中,反应过程采取分段保温的方式,反应至—NCO 含量接近于零;冷却至室温,出料即可。
1.3.2 UV固化涂料的制备及固化
将一定量的PUA低聚物、活性稀释单体(HDDA)和KH-550等助剂依次放入烧杯中,搅拌10 min,使体系分散均匀;避光时加入光引发剂(Irgacure184),搅拌10 min后得到UV固化涂料。以金属板为基材,将涂料均匀涂布在基材上,经UV辐照若干时间后完成固化。
1.4 测试或表征
(1)结构特征:采用红外光谱(FT-IR)法进行表征(扫描信号累加16次,分辨率为4 cm-1,合成产物直接压片制样)。
(2)表干时间(或固化时间):采用指触法进行测定(用手指轻压漆膜,以表面滑爽、不黏手时表示表面固化完全;采用指抠法测量底层固化速率,即用指甲轻抠墨膜,以无脱落、无露底表示底层固化完全)。
(3)附着力:按照GB/T 9286—1988 标准,采用划格试验法进行测定。
(4)耐酸碱性:按照GB/T 1763—1979(1989)标准进行测定(将漆膜分别在NaOH溶液或硫酸溶液中浸泡72 h,观察其侵蚀的程度)。
(5)铅笔硬度:按照GB/T 6739—1996标准执行。
(6)玻璃化转变温度(Tg):采用DSC(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表征。
(7)相对分子质量(Mr)及其分布: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法进行表征(将待测样品溶解在溶剂中,用有机过滤膜滤去固体小颗粒后收集在专用瓶中)。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体配比对PUA 之Mr的影响
3种单体的理论投料比应为n(TDI)∶n(聚氧化丙烯三醇)∶n(HEMA)=3∶1∶3,但实际合成过程中由于位阻效应的存在,TDI的4位—NCO比2位的活性大,同时—NCO 易与水发生副反应,故体系中存在多种副产物。因此,实际TDI的投料量应稍大于理论投料量。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单体投料比对PUA 之Mr的影响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随着投料比的增加,Mr 及其分布呈波动式下降态势;当n(TDI)∶n(聚氧化丙烯三醇)∶n(HEMA)=(3.08~3.18)∶1∶3 时,Mr(为1.12×104~1.51×104)及其分布指数(为2.16~2.67)比较合理。

这是由于TDI的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也容易自聚生成难溶的多聚体,故—NCO含量必须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如果反应不完全,会影响PUA 液体的储存稳定性,同时分子链中的硬段含量也随TDI比例增加而增大。因此,为了既满足Mr大小和分布合理,又满足硬段含量不宜过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n(TDI)∶n(聚氧化丙烯三醇)∶n(HEMA)=3.08∶1∶3时较适宜。
2.2 PUA 低聚物结构的FT-IR 表征与分析
PUA低聚物结构的FT-IR曲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3 500 cm-1处是—OH的特征吸收峰,3 000、1 740、1 490 cm-1处是氨酯键的特征吸收峰;2 280 cm-1处的—NCO特征峰基本消失,说明—NCO已反应完全。综上所述,PUA低聚物的预期结构被成功合成。
2.3 单因素试验法优选制备UV 涂料的优方案
2.3.1 低聚物含量的确定
低聚物是UV固化涂料的主体成分,对UV固化涂料的性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不同低聚物含量对UV 固化涂料性能的影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不同UV固化涂料均具有优良的耐酸碱性,其附着力随PUA 低聚物含量增加而增强;当w(PUA低聚物)≥87%时,固化膜的附着力均已达到1 级、铅笔硬度均为2H,但PUA 低聚物本身的黏度较大,故其含量太高时会影响到整个涂料体系的黏度。综合考虑,本研究选择w(PUA低聚物)=87%时较适宜。
2.3.2 光引发剂含量的确定
本研究选择的光引发剂为Irgacure184,其含量对UV固化涂料性能的影响如表3所示。
由表3 可知: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光引发剂含量的增加,UV固化涂料的固化时间呈先快后缓的缩短态势;当w(光引发剂)≥5%时,固化时间降幅较小,漆膜的附着力均达到1级。这是由于UV固化涂料在光引发剂作用下发生交联反应,从液态转变为固态过程中,光引发剂分子发生化学重排,形成自由基中间体;随着光引发剂含量的增加,自由基中间体也随之增多,自由基与低聚物和活性单体中的不饱和基团作用,引发链式聚合反应,故聚合速率加快,固化时间明显缩短,附着力随之增强。然而,Irgacure184光引发剂为白色结晶粉末,其含量过多时不易在体系中充分溶解。综合考虑性能与涂料的生产成本,本研究选择w(光引发剂)=5%时较适宜,此时UV固化涂料的固化效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光固化时间过短时,漆膜固化不完全(表面发黏);光固化时间过长时,漆膜颜色发黄;当w(光引发剂)=5%时,UV固化涂料的佳固化时间为4 min。
2.3.3 活性稀释单体含量的确定
本研究选择HDDA作为活性稀释单体,制备UV固化涂料时所选用的PUA 本身含有20%的HDDA溶剂。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HDDA 含量对UV固化涂料光固化时间的影响如图2所示。
HDDA 为双官能度活性单体,含有2 个光活性的甲基丙烯酸官能团;适量的HDDA 具有良好的稀释性,可使成膜的交联密度增加、固化时间缩短。由图2 可知:HDDA 含量越大,UV 固化涂料的
固化速率就越慢;当w(HDDA)=2%时,虽然UV固化涂料的固化速率提高,但其黏度太大,影响施工效果;当HDDA 含量过高时,UV 固化涂料的固化速率过低,生产效率明显降低。综合考虑,本研究选择w(HDDA)=4%时较适宜。
2.4 UV 固化涂料的Tg
UV固化涂料的DSC曲线如图3所示。

由图3 可知:UV 固化涂料的外推起始温度为32.7 ℃ 、中点温度为38.9 ℃ 和外推终止温度为43.1 ℃,故可以认为涂料固化后涂膜的Tg为38.9 ℃。UV固化涂料的Tg适中,涂膜韧性较好,适合对多种基材的涂膜施工。
 
3 结语
(1)当n(TDI)∶n(聚氧化丙烯三醇)∶n(HEMA)=3.08∶1∶3时,PUA低聚物的Mr比较理想。
(2)以PUA低聚物作为UV固化涂料的基体,通过对固化速率、附着力、硬度和耐酸碱性的测定与分析,制得了性能良好的UV固化涂料。
(3)制备UV固化PUA涂料的优方案为w(PUA低聚物)=87%、w(光引发剂)=5%、w(HDDA)=4%和w(其他助剂)=3%;当固化时间为4 min时,UV固化涂料的胶膜硬度为2H、附着力为1 级、耐酸碱性大于72 h和Tg为38.9 ℃。
 









打赏
广告位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761290006

微信咨询

QQ交流群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回到顶部

Baidu
map